每天一大早,鄄城县什集镇李桥村的保洁员李允京就会出现在各家各户门前,这个时间,他要将村民门口的两个垃圾桶按照分类清理干净。
“绿色桶里是可沤肥垃圾,蓝色桶里是其他垃圾。”每次倒垃圾前,李允京都会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倒可沤肥垃圾时,他还会仔细地检查一下里面是不是掺杂其他垃圾,如果有,他会挑拣出来丢进放“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内。这些可沤肥垃圾将会运到什集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用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进行分解,做成有机肥。
“机器在处理可沤肥垃圾的时候,如果有其他垃圾在里面,就可能导致机器损坏,所以每次村民把垃圾分好类后,我都会检查一遍。送到镇上后,在处理之前,镇上的保洁员还会再检查一遍。”李允京告诉记者。
看似繁琐的工作,却被李允京做得轻车熟路。自从村里搞起了垃圾分类,他的工作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轻松了许多。
“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两个垃圾桶,大家在街上看到垃圾随手就丢桶里了,大街上每天都干干净净的。”李允京说。
自7月份鄄城县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什集镇始终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目前,什集镇已在黄口村、李桥村、吴庄村等6个自然村实行了垃圾分类试点。从过去无序的“随手扔”到现在的“随手分”,什集镇着实想了很多招数。
“起初,我们挨家挨户敲门发宣传册,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什集镇城建办主任吴庆国告诉记者。
为了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尽快植入村民的意识,什集镇干部下村入户给村民指导,手把手教给他们怎么分类。6个垃圾分类试点村,5000多人,1200多户,什集镇干部走了个遍。
“那几天镇里的干部天天在村里教给我们怎样给垃圾分类,有时候都很晚了还不走。村民听得多了,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做起来就不觉得麻烦了。”李桥村村委会主任李修斋说。
在李桥村,记者随意找了几位村民,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各种垃圾如何分类。
“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把垃圾分好类再扔,有时候碰到搞不清楚的,还会互相探讨。我们的墙上还贴着什集镇垃圾分类机关干部包户责任人的姓名电话,不清楚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就什么都懂了。”李桥村村民李修军说。现在在李桥村,垃圾分类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新生活。
习惯成自然。从7月份到现在,4个月时间,什集镇垃圾分类试点村的村民已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家门口的两个垃圾桶像清洁卫士一样,记录着垃圾分类成果的点点滴滴。
在什集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记者看到镇里的保洁员王进财正在仔细检查一个可沤肥垃圾桶。在没有发现掺杂其他垃圾的情况下,全部倒进了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
“这个设备是县里给配的,可高级啦,垃圾从这里倒进去,那边有机肥就出来了,原本被村民扔掉的垃圾,现在都变成宝了。”王进财笑着说。
吴庆国告诉记者,为鼓励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那些回收的可沤肥垃圾做成的有机肥,作为奖励全部分发给村民,做到了垃圾分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