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菏泽市巨野县田桥镇王土墩村采访时发现,村内几条主要街道上并没有垃圾桶,但村容村貌却干净整洁,看不到生活垃圾。
“每家大门底下都放了2个垃圾桶,一来方便村民存放垃圾,二来街道也显得整洁了。”王土墩村党支部书记王广立向记者介绍。
街道上的垃圾桶撤除以后,保洁员每天早上挨家挨户上门收取垃圾,同时还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
“刚开始推广时,我们利用群众会、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等,逢会就讲垃圾分类,我和其他村干部挨家上门检查,看每户的垃圾到底分没分。”王广立说。
“不分类保洁员就不收,也不能眼看着家门口垃圾成山,慢慢大家都自觉分类,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村民王安奎说。记者了解到,目前王土墩村垃圾分类户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如今村民们扔垃圾的方式由以前的“随时随地”变成了“定时定点”,已经养成垃圾分类和环保的意识,现在保洁员每天两个小时就能结束工作。
这只是田桥镇推行垃圾分类、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开始,该镇以王土墩村为中心,在10个村进行垃圾分类试点。为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2019年田桥镇又投资90万元建立了一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利用畜禽粪便和可沤垃圾等废弃物制作有机肥,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每天处理各类有机废弃物6吨,镇里上百家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物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有些老年人没事儿开个小电车到沟里捡拾散玉米秸、稻草拉过来,一天挣好几十或者上百块钱,他们可高兴了。”田桥镇环卫所所长张勇说。
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田桥镇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站生产的有机肥分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老百姓。将可沤垃圾与不可沤垃圾进行分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卖出,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得到奖励,村民们参与的劲头很足。
田桥镇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垃圾资源化上做文章,激励农民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