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鄄城县郑营镇韩屯村66岁的韩科存,手指脚下4米多宽、硬化一新的道路对记者说:“你随便绕着我们村转转,就会发现街道整洁了,墙面美化了,路两侧还绿化了草坪。”老人说,他们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半年前,村里还柴草到处垛,污水随处泼,环境卫生很差。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在首批示范村的带动下,村里集中清理了“三大堆”,美化了环境,聘请了保洁员,设立了垃圾桶,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点带面引导,整体推动农村环境整治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的环卫意识较差,农村垃圾清理工作之初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谈起两个月前的那场环境整治“战役”,郑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杜群至今感慨。“比如,之前很多村民门前都堆满了砖垛、水泥等建筑材料,挪移时需要花钱雇人帮工,有村民一看掏钱马上不乐意了,有的说风凉话,有的不仅不搬,还挑头到村委吵闹。村干部、包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一一耐心说服,带头投身到清理活动中。当村民慢慢认识到环境改善后的好处后,才从被动抵触转变为自发行动起来,各自清理门前的‘三堆’,包村干部再去回访时,大家都不提自己花钱的事情了。”
鄄城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起步较晚。去年下半年起,全县开始在农村广泛开展大清理大清运活动,彻底清除农村长期积存的“三堆”,清理乱贴乱画,整治乱搭乱建,全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县在各乡镇确定了首批试点示范村,以点带面引导。在资金投入上,县里要求23个县直部门对各帮扶镇的人力财力支持不低于20万元,整体推动农村环境整治。
为有效激发镇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化解村级清运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费用,自2013年以来,结合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的打造,县财政先后拿出3600万元专项资金,占到财政收入近十分之一,对工作先进的乡镇(街道)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给予奖励支持。
陈王街道办事处的前曹村是全县首批试点示范村之一。街道人大工委书记孟庆文对记者说:“集中整治前,各镇先把本辖区村庄的旧貌拍下来,限期一周清理‘三堆’,一周后由镇政府对各村的整治情况对照标准检查,检查合格后申请县有关部门实地考核验收,排出名次,排名靠前的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同时,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指挥部每月对全县各乡镇(街道)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观摩评比一次,观摩排名靠前的乡镇(街道)予以15万元?20万元奖励,平均每村奖励3000元?5000元不等。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观摩评比后三名的乡镇(街道)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电视曝光。
据统计,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干群共出动人力30余万人次,各类机械2万余车(台)次,清理“三堆”15万余个,清运垃圾5万余吨。目前,全县1090个村庄的垃圾基本清理完毕。
享受环卫服务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
记者在陈王街道办事处西曹村采访时,恰遇79岁的杨玉莲老人坐在树阴下与其他村民拉家常。老人的身后就是村活动中心,一群孩子在健身器材上玩耍。不远处,她的儿媳、57岁的曹养申正推着人力保洁车随时关注着地面卫生,身上的保洁服标明了她的身份。
曹养申刚刚上岗两个月,负责村里一条中心街和两条半东西街的保洁工作,每天早7时?12时、下午2时?6时都要按时在岗位上。西曹村共配有人力保洁车2辆,曹养申和另一名保洁员每天一东一西,负责本村环境卫生的清扫,确保村内干净卫生。
为使环境治理成果长效化,鄄城县加大资金投入,以自然村为单位,每个村配备1?2辆人力保洁车,每20户配备一个垃圾桶,每个村修建2?3处垃圾池,每个乡镇(街道)配备3辆垃圾转运车和1辆封闭式运行车,每个乡镇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自此,全县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统一保洁村庄、统一清运处理垃圾”的城乡环卫格局。
目前,全县共配备了1200名像曹养申一样的保洁员。各村委会按照每人每年8元的标准,向村民收取一定的保洁费用,用于发放保洁员的工资。同时,生活垃圾清运员对村内垃圾桶每天进行清掏,统一进行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再由专职人员负责垃圾运输和中转站的运行管理。
与其他乡镇直接负责保洁队伍的管理、培训和考核不同,位于县直驻地的陈王街道办事处走在了环卫改革的前列。该街道每年投入37万元,与县保洁公司直接签订环卫托管协议,由县环卫公司派遣保洁员维持本辖区的环境卫生。
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跃居全市第一
“农村环境整治,抓与不抓,结果大不一样。”鄄城县文明办主任陈云锋认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是看群众参与不参与;而衡量整个活动价值的标准,则看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作为全省欠发达县,鄄城通过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县农村环境面貌改善的成果有目共睹。”
“每天看着这宽敞洁净的村道,心里甭提多清爽了。”西曹村杨玉莲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去年环境整治前,出家门从西往东200米路面坑坑洼洼,天黑时不敢走,有时得摸索半小时,现在好了,村里统一安装了路灯,我们这些老太太们每晚都争着到文化广场上跳舞。”
董口镇申位庄村101岁的申老太太感慨:“村里一收拾,路平整干净了,我这老太太也敢出门遛遛转转了。”
“当群众真正感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时,就会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陈云锋表示。
“以前谁家门口没有几堆垃圾?自从放置了垃圾桶后,谁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了。”包村干部刘文涛笑着说,“每天保洁员在村里维护着卫生,对村民也是一种提醒,乱丢垃圾现象几乎没有了。”
西曹村村民曹养忠坦言,这几天他需要维修家里的外墙,在买建筑材料前,他主动到办事处申请,得知近期没有检查项目后,才赶紧匆忙去买材料,运到家后也不好意思像往常那样堆在路中间,而是自觉地靠边摆放。
与此同时,全县还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乡镇驻地。陈王街道办事处以曹氏宗祠和箕山河为依托,规划了占地360亩的曹氏庄园,分别建起了10多家“农家乐”及采摘园、垂钓园,成为宜居宜商宜旅游的生态文明新社区,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鄄城369个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121个村达到市级文明村标准。引马镇被评为乡村文明行动首批省级示范乡镇,郑营镇冯付庄、引马镇大黄庄村等13个村被评为乡村文明家园省级示范点。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全省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鄄城一举由去年的全市倒数第五名跃升为全市第一名,在全省的排名也比去年提升了21个位次。